中国美食年轻人为何叫北京是美半岛体育食荒漠
网上不少年轻人说北京是美食荒漠,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,北京这么多驻京办,外国餐厅,全国,甚至全世界的美食都能在北京吃到,全中国,你很难找到像北京这样多元化的城市。
北京,缺的不是美食,而是缺低端,高性价比的美食,对财务捉襟见肘的年轻人来说,花几十块钱,确实在北京吃不到什么好东西。京城对于外地大学生和农民工,确实不够友好。
这就牵扯到北京的发展战略问题,从古到今,京城内部贫富差距都极大,一边是穷奢极欲的王公贵族,一边是生活困苦的底层平民。
这种极化从饮食就能看出来,所谓京菜,有两个部分半岛体育,一个是宫廷菜,宫廷菜集八大菜系所长,用料讲究,技法复杂,是绝对的美味佳肴。另一个就是民间小吃,就是豆汁焦圈炒肝这些,重油重盐,滋味单调。
小吃是最能衡量一个地区平民的生活质量,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小吃发达,代表当地人生活的不错,北京小吃匮乏,代表古代京师,普通人过得确实不咋样。
进入新时代,虽然京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,但仍存在极化的问题,而且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,北京存在大量流动人口,这更加剧了极化。每天早上,大量的年轻人从房山,昌平挤地铁到城区上班,堪称最凄凉的场景之一。
到基层调研,也发现现在愿意留在北京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大多数都是抱着挣几年钱离开的态度半岛体育,原因无他,北京的生活成本太高了,房价高,租金高,物价高,吃顿饭都要30多块,还吃不到啥好的,租个30平米小开间,都要一个月4000块钱。北京的工资就算比外地高,也抵消不了高昂的生活成本。
那么,北京市有没有出台政策降低生活成本呢?显然没有,这个和北京的发展战略相关。
自2017年以来,北京一直致力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,疏解低端人口,高污染的制造业要转移,农贸市场也要转移,部分国企高校也要转移。北京市要做减量发展,减少人口规模。
在产业上,北京市看重的是高科技,吸引的是全国高端人才,至于那些中低端的产业,人口,还是要到外地去。
但是这一发展策略存在很大问题,自相矛盾,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高端人才是需要中低端人力服务的,没有中低端,高端也活不下去,一座薪水无法抵消成本的城市,注定会失去吸引力。
北京是高等教育人口最多的城市,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高达42%,去年,北京毕业的硕博士人数甚至超过了本科生。全国的知识精英都在北京,他们需要大量的人提供服务。
北京的现状也是第三产业占比极高,占比高达83%,高于上海和广州。其中,第三产业的就业主力是中低端服务业,就是餐饮,娱乐,家政。
但由于疏解人口的政策,导致北京市一直严控劳动力的流入,因此抬高了服务业的价格,同时严格的城市管理也抬高了生存成本,这更是间接传导到了物价上。
北京市现在的政策一直引导外来劳动力有序就业,什么意思呢,就是缺什么招什么,有计划的引导外来人口流入,比如疫情期间缺快递员就从外地引入快递员,现在缺服务员就去招服务员,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。半岛体育
与北京相比,广州的政策就很不一样,广州容许城中村的存在中国美食,对外来人口的管控也不严格,外来人口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广州生活,广州看似很乱,但正是这种乱为城市赋予了生机,在广州,中产社区的对面可能就是城中村,社区居民也会去城中村附近逛集市,顺便吃顿夜宵,一趟下来,可能也就花几十块钱。这就是“烟火气”。
去年,北京市人口出现减少,首次真正落实了减量发展,但作为北京人,我真的希望北京不要管的那么严格,毕竟北京不仅有富人,还有广大本地老百姓,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,成本变高了,会影响所有人。
就我个人来说,真的希望未来的北京能看到“烟火气”,相对于壮丽的外观,我更在乎最基本的民生。
希望有一天,年轻人在北京也可以花不多的钱吃到美食,希望北京早日脱离美食荒漠的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