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美食该让中国人吃得更明白点了半岛体育
半岛体育吃货们之间有一条不成文的“默契”,当不知道吃什么时,专门去排队多的店里吃。这种默契下,其实暗藏着中国人对美食的理解之一,那就是哪里排队人多哪里好吃。
这种“盲目”跟风的后果往往是踩雷,但吃货们无所畏惧,一直乐此不疲地尝试,哪里人多往哪儿钻。就拿一些所谓的“网红店”来说,借着各种各样的噱头,刚开业时宣传到位,大家都争相恐后地打卡,排队效应下,有的吃货们不远千里也要跟风品尝,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踩雷、拔草,网红店也很快销声匿迹。
中国人对吃、对美食有着一种执念,这种执念甚至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,在世界主要文明体之中,都显得独一无二半岛体育。但到底什么是美食?什么样的美食值得人们去追捧?什么样的店能让人去了不踩雷?有什么样的美食榜单值得人信服吗?
国外权威的美食榜单,都是自上而下由专家品尝、点评,更适合西餐体系,放在中国会遭遇水土不服,很难被普罗大众所接受。中国最广大的吃货群体缺乏一套对美食的认知和评价标准,才会导致他们要靠“排队数量”来评判美食。
有一个事实经常被大家忽略,那就是中国人对吃的执着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“饿”的长期记忆。饥饿,一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具痛感的灾难。一定程度上,中国人对饥饿的集体记忆,导致我们形成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饮食文化。
在英国作家扶霞·邓洛普所著的《鱼翅与花椒》一书中,她引用了上世纪30年代到过中国的诗人克里斯托弗·伊舍伍德的话:“没有东西是明确地可以食用或不能食用。你可以津津有味地嚼食一顶帽子,或是朝墙壁咬下一大口;同样的,你也可以用午餐的食材盖一间小屋子。”
余华也曾说过,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。中国变得太快了,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,就已经迅速从饥饿跨入饱足。
从饿肚子到吃饱再到吃得香,这期间的时间跨度太短,这也导致吃货们对美食的“概念”很模糊,只能盲目“跟风”。
上世纪90年代,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,一块原味鸡售价2.5元,彼时,国家干部和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六七十元,但顾客还是蜂拥而至,为了吃到“美式快餐”,人们不介意排着长队等两个小时。
如今,炸鸡汉堡的风潮已过,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,“轻食”成为风潮,大家一起跟风啃菜叶,再配上一些口感一般的半成品速食鸡胸肉,千篇一律的酱汁,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食。
就连零食“辣条”也曾经掀起一股风潮,成为人们心中的美食之选。但实际上,卫生标准、添加剂一直受到质疑的辣条,除了能过分刺激人们的味蕾,勾起人们对童年时代零食匮乏的回忆之外,真的可以称得上美食吗?
中国人确实很会吃,也是这个世界上最“敢吃”的民族之一,但无法否认的是,中国人对美食缺乏理解,正处在“跟风吃”的尝试阶段,大家的味蕾不断地尝试,在踩雷和惊喜中给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答案。
照搬国外模式,依靠头部的美食评鉴团队,显然无法照顾好众多国人的嘴和胃。中国吃货受地域影响,口味各不相同,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相信“权威”,反而更热衷身边朋友的推荐。
国外的美食评价标准在中国也不适用,比如,“就餐环境”会是一些国外美食榜单的评价标准之一,但中国吃货对环境并没有那么挑剔,哪怕是“苍蝇小馆”,只要味道好,他们也乐得买单。
此外,中国地域辽阔,民族众多,造就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,也可以说是博大精深。中国人对美食的评价标准,多且复杂:色、香、味、意、形、养,每一项下又有多种分支。中餐的内涵则体现的是对广阔地域,以及多种文化的包容。如此复杂的中餐体系,想靠一套自上而下的评价标准给“美味”评级,显然做不到全面且客观。
不过,中国的吃货们正在逐渐形成有中国“特色”的一套美食标准,那就是通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,把自己在线下的就餐体验分享在大众点评等平台上,这种集体性的“美食体验”正在积累成大数据,并逐渐成为一种全面、普适性强、且不断更新的美食指引标准。
据《界面新闻》报道,大众点评数据显示,3月以来,“淄博烧烤”关键词全平台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3倍,相关笔记评论量增长达785%。这些笔记和评论就成为一种“科学”的淄博烧烤指南,让前去的食客们少踩雷。
不仅仅是淄博,在大众点评你可以找中国各个城市的美食评论,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这些汇聚到线上的美食数据,成为各地吃货们的美食风向标。
6月27日,“2023年大众点评必吃榜”在武汉发布,这是大众点评第七次发布该榜单,已有近7亿用户在“必吃榜”享用心仪的美食。
这份“自下而上”的榜单打破了美食榜单靠专家品鉴的局面,共2062家餐厅上榜,覆盖61个城市和地区,创历年记录。评选的维度包括口味好、价格亲民、体验佳等,所有的上榜维度数据全部源自真实评价,是一分真正属于广大吃货的榜单。
这份源于大众的榜单,更具有烟火气,不但能让吃货们精神一振,还能刺激消费、带动美食经济,增加消费活力。
要知道,餐饮业最近几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。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计,受疫情影响,餐饮行业的营收从2019年的4.67万亿下降至2022年的4.39万亿,很多餐馆都在挣扎求生。
但无论酸甜苦辣,人们都不会放弃对美食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,当经济活力开始恢复,餐饮业会是最先苏醒的行业。美团、大众点评数据显示,今年,汕头、烟台、惠州、乌鲁木齐、台州、镇江等地,上榜商户数相比去年增幅均在100%左右。
本届“必吃榜”并没有局限于榜单,还在行动上支持行业复苏。“必吃榜”首次联合超1500家上榜商户上线“必吃套餐”,消费者将以更优惠的价格,感受“必吃榜”餐厅的魅力。
可见,“必吃套餐”一方面满足大众消费需求,提振本地消费;另一方面也帮助商户凸显自身差异化竞争力,在消费者心中深度“种草”。
此外,在“必吃榜”上的非连锁烟火小店也在增加,占比近40%。对于吃货们来说,这些小店拓展了吃的“边界”,可以带来更多惊喜;对小店商家来说,这份最真实的认可,是对他们坚持的肯定。
“必吃榜”上的上海莱莱小笼,主营蟹肉、蟹粉小笼,他家的醋里坚持放姜丝,这是很多连锁小笼店没有的。别小瞧这几根姜丝,蟹性寒,姜性温刚好能够平衡,同时能避免过于腻口。同样上榜的鹏华石磨肠粉,是南京首家正宗传统簸箕石磨肠粉,每天现磨现蒸,粉皮晶莹剔透,口感嫩滑带点韧性。这些小店里面,藏着店家对传统手艺的执着,也藏着中国美食讲究调和的智慧。
一边发现,一边分享,在“必吃榜”的指引下,中国人终于不必再跟风吃,而是越吃越明白了。
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,可能都无法找出像“必吃榜”这样的榜单。有7亿吃货半岛体育,真正走进餐馆,坐下来,享用美食,然后分享自己最真实的感受。这些评论最终又汇集在一起,形成榜单,指引更多人前来分享美食。
这份真实榜单的背后中国美食,也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结果,线上平台和线下餐饮行业,互相赋能,互相融合,最终又能再次反哺线下实体餐饮业。
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会“真的饿了”,迈开步子找找、尝尝身边的“必吃榜”小店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